胡士托風波之被家綁住的男孩(未看電影者勿入)
電影: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導演: 李安
演員:傑佛利迪恩摩根 李佛薛伯 艾米爾賀許 保羅迪諾 尤金李維 伊梅達史丹頓
(資料來源,開眼: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film_id=ften91127896)
李安,從錄影帶時期我就看他的電影,從「推手」開始,到最近的「胡士托風波」,我只漏掉「理性與感性」和「冰風暴」,其他都應該都看過,是少數與我有此緣分的台灣導演(其他的都沒有喔)。
「胡士托風波」是我在100元優待票的情況下跑去看的(請參考前文),前文(「殺人犯」之嚇小孩的演技)提到電影剪接不順的情形,這情況在「胡士托風波」的片頭尤其明顯。
電影一開始連續的鏡頭照著破敗的旅館、蕭條的小鎮等等,慘不忍睹,接著,一輛破汽車入鏡了,畫面的接續很不自然。
在此說明一下,畫面與畫面的連接,通常考驗的是剪接的技術,畫面連接若順暢,上焉者可以讓觀眾深入劇情,次焉者亦不會影響觀眾觀影情緒,下焉者,會把觀眾搞到頭暈、昏睡。
對我這種外行人而言,剪接至少涉及三種領域技能:美感,邏輯與觀眾心理學。如果一輛車一開始從右邊入鏡,下一個畫面又讓同一輛車從左邊入鏡,看起來好像這兩輛車要「撞在一起」,保證會讓觀影者感到「粉不蘇胡」(很不舒服)。
「胡士托風波」片頭的畫面剪接就是這樣,不順、不順、不順。
害我看的時候有這種感覺:李安退步了。
不過,猛然一想,我被李安騙了。
「胡士托風波」的故事一開始是男主角以利特泰柏的父母在家鄉卡茨基爾開了間汽車旅館,由於旅館經營不善、日漸蕭條,快要被銀行查封了,爸爸媽媽只好將在紐約從事設計業的以利特泰柏「求」回家幫忙。
為了挽救父母的心血,以利特泰柏擔任小鎮上的商業工會理事長,為了「搞錢」汲汲營營。有一天,他發現有一個財團本來要在胡士托辦音樂會,因故取消,這位偉大的理事長為了振興小鎮的觀光熱潮,主動邀請金主在「卡茨基爾」舉辦「胡士托音樂節」。沒想到,音樂三天,從全美各地湧入了五十萬名觀眾。
以利特泰柏的父母不僅償還債務,還因此發了筆小財,但是男主角到了最後才發現,他媽媽藏了一筆私房錢,可以輕易償還他們家債務,以利特泰柏根本不需要放棄他在紐約的事業回到鄉下……。
「胡士托風波」片頭剪接的不順,表現的是男主角事業、心情、親情關係等等的不順、不順、不順。
「胡士托風波」不太像商業片,李安在裡面玩了很多象徵的東西,些許幽默、些許魔幻,在我的分類裡屬於參雜些許藝術手法的偽紀錄片,表現的主題還是李安最擅長的家庭故事。
但是,我們要記得,李安曾經失業六年,在家帶小孩,所以,在劇情的安排、畫面的處理,可以看得出李安對父母、家庭的特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