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上倫理學時,老師問在場學生:「人為何不能自殺?」處於昏睡狀態我迷迷糊糊舉起手說:「因為不能亂丟垃圾。」當時「隱約」聽見其他同學的暴笑聲。老師看著我,直覺地回應:「瘋云騎士,你還是回家睡覺吧。」
(以上故事依據真實故事改編,因為「原案」較為複雜,我已經將其改寫成最容易懂的「劇情」。
  大部分朋友聽到這段故事後都會立即笑出來,原因不一,也許是認為拿「不能亂丟垃圾」作為「人不應該自殺」太過誇張,也許是因為那名老師的反應太過於直接坦率。
 無論如何,「不能亂丟垃圾」屬於「道德常識」。人為何不該自殺?或人為何不能自殺?則是嚴肅課題。用常識解決大哉問,或將「自殺」類比成「亂丟垃圾」,反差太大或違反「常識」。
    不過,認真討論起來,拿「不能亂丟垃圾」來反對「自殺」,在某種程度上還算是頗有效力的。如果你接受「人不應該亂丟垃圾」,那麼你就不應該自殺。但是反過來看,這也會顯示出哲學理論對於處理現實問題的無力,或者說是哲學的限制。)──囉哩吧嗦的文字。
    舉凡人自殺後,雖然擺脫了生前的種種煩惱以及「創造美好未來」的可能性,但是也留下了屍體,屍體要如何處理?可苦了還活著的人。
 一般想自殺的人並不會事先規劃如何處理自己的屍體,理由是:都已經是要自殺的人了,為何要想太多?會仔細安排「後事」的自殺預謀者,多少對塵世還有幾分留戀,要阻止他們「做傻事」不是件難事,最怕是沒人發現他們的「黑暗之心」。
 會安排如何處理後事的自殺預謀者,因為他會考慮到自己的屍體會麻煩別人,因此,還算是有「道德感」的。但是反過來說,如果能事先規劃好屍體的處理適宜,那麼自殺是可以被接受的嗎?
  問題是,拿「不能亂丟垃圾」來反對「自殺」並非單純是理論層次的討論。
  如果我突如其來問你:「亂丟垃圾是可被接受的嗎?」或「能不能亂丟垃圾。」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不可被接受」或「不能」。
 如果你獨自生活在荒郊野外又不需要顧慮其他人的感受,你愛怎麼丟垃圾就怎麼丟垃圾,沒人管你。
  「不能亂丟垃圾」其實是我們受過「良好教育」後的道德主張,因為這個教條或規範預設了:

1 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考量(例如環境清潔,傳染病防制等),亂丟垃圾是不被允許的。
2 由(1),亂丟垃圾會受到大多數人責難。
3 因為我是生活在由大多數人共同建立的社會中,因此,質疑(1)跟(2),就等於自己不想生活在這樣的社會。

 凡是人都不會輕易放棄目前的生活形態,更遑論離群索居,就算心裡不想生活在群體社會中,表面上還是會「行禮如宜」。
 以上三個前提隱藏在一般人的內心深處,加上「自殺預謀者通常不事先規劃好屍體的處理方式」,當我用「不能亂丟垃圾」反對自殺時,在直覺上是可以成立的,並不需另外龐大的哲學系統後再做出「自殺違反道德,故人不應該自殺」的結論,簡單易懂,一聽」瞭然,符合理論的節約精神──越簡單就越顯得有力。
 如果硬是要在理論上討論「事先安排好處理屍體的事宜,自殺是否就可被允許」,那麼,我們可以再深入談下去:不管生前做再多麼完善的規劃,自殺對整個社會或其他人而言都是損失,包括精神、情感等等層面,因此,再度考慮到社會群體的利益,自殺是不被允許的。
 於是乎,如果你接受「人不應該亂丟垃圾」(因為會損害大多數人利益),那麼你就不應該自殺。
 但是,推動自殺的動力中,「負面情感」佔了絕大部分,情感是屬於「自我」的、是主觀的,想要自殺的人大都不管別人怎麼想,換句話說就是「自己把自己孤絕於世界之外」。因此,這樣的自殺者不會用理性思考上述三個前提。如果要用「自私」來形容他們也不為過,但是實際上用「自私」勸阻他們,成功的機率視個別情況而定。
 就理論與實際層次而言,知道「不應該亂丟垃圾」的人還是有可能亂丟垃圾(各人所持的理由或當下所處的心境不一),也就是說,這麼簡單的事都不能做到,遑論打消遇到人生打擊時產生的自殺念頭──知易行難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ochamp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