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的行為 Unreasonable Behaviour

作者:唐.麥庫林

原文作者:Don McCullin

譯者:李文吉

出版社:繆思

出版日期:20080402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6997

 

    各位視覺文化讀書會的朋友,很開心跟各位推薦這本書,雖然它跟我們原來閱讀的書本沒什麼直接關係。

    我也很訝異為什麼一本講述視覺文化的導論沒有特別列出一章來討論戰地攝影對政治與戰爭的影響。算了,我還是不要再說了,再鬧下去,真的會越來越討人厭。

    戰地攝影,或者是戰地記者,是我先前曾經嚮望的工作。

    我瘋了嗎?我不是很討厭當記者嗎?

    對,我是瘋了。

    為什麼我或曾經當記者的原因,就不在這邊說了。雖然小時候曾經看過日本漫畫《新聞英雄》,可是只是看好玩的而已。當初我知道我可以當記者的時候,心理是非常難過跟排斥的,我根本不想當啊。但是不當的話,好像又沒其他工作做,第一次工作就別挑了吧。

    有兩部電影影響我,讓我當初覺得當記者可能會很好玩,第一部是「間諜遊戲」,請參閱: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sen40266987

   主角之一「不來比特」是美國間諜,兼差當記者,一邊兼差還可以一邊把妹,所以,讓我誤認記者跟當間諜一樣好玩(果然是間諜遊戲啊)。

    另外,則是神鬼認證系列,請參閱: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Ben00258463

    片中男主角的動作身手十分俐落,我又剛當完兵,當記者一天到晚跑來跑去,偶爾可以自我幻想一下自己是身手了得的特務。

   但是當我當記者當到一半,神鬼認證第三集上映了,裡面有一段劇情與記者有關,我看了相關介紹後,才知道記者容易因為太多嘴或太多管閒事而被人……。請參閱: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31&eid=1131005

    我當初當記者時,每天都很想死,總希望自己騎車被大卡車撞死。(謎之聲:當記者有這麼令人無法忍受嗎?)我很討厭災難新聞,但是,我負責的區域沒事就車禍,沒事就山難,沒事就自殺。(我還曾經親自打電話給消防隊指揮中心,請他們去拯救因溯溪被困在某條溪中游的17名民眾,我在打電話時,人不在現場,而是在報社辦公室裡坐在椅子上。很誇張吧!然而這是真的,有機會再跟你們說。)

    每次,在車禍現場,我總是想:為什麼那個被撞的不是我?

    那時每天出門,我總是赴死的心情,但是天生愛搞怪的我,回到報社寫稿,寫一寫就會自己自high狂笑起來,然後心情就變好了。

   每次寫到災難新聞或其他悲情的事件,我總是覺得我在利用別人的悲慘來換取我的薪水。但是,如果能讓我逮到機會罵罵公家機關,或其他需要揭發的事件,我就會變得莫名亢奮。

    然而,有時候,報社或其他相關人士並不喜歡我這麼做。

    本來當記者時有一股自毀的念頭,但是後來不小心將某個命案的消息傳給我的同業後,也許是受害者保佑吧,也許是巧合,我的記者事業居然從此蒸蒸日上,我每天忘情的、努力的工作,直到把自己搞到幾乎完全透支,以及極度厭惡這份工作為止。

    原本以為,如果我可以做這份我不喜歡的工作做到這個程度,哪我應該可以做好其他我想做的事,而且我也越來越「貪生怕死」了。誰曉得,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我幾乎不能做好那些我想做的事。我的背好痛,我的腦袋也變得超級笨(什麼?從來沒聰明過?)

    後來,我一度有機會幫別人撰稿,那時,我才曉得:我極度厭惡幫別人撰寫虛華不實的稿件。到現在還是一樣。我只要一寫這種東西,我就非常討厭自己。(為了我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後還是不要做這種事情比較好)

   在我當記者之後,我認為戰地記者才是真正的記者,他們冒生命危險拍攝人類殘酷面的證據。但是,不表示說那些批評政府、揭發弊案的記者不是記者,在我眼裡,他們比較像拿筆桿打仗的戰士。

   離開報社後的半年期間,我曾經想過,若要重出江湖當記者,只有戰地記者比較吸引我。還好,我命還算不錯,沒有這個服務的機會。

   我曾經拍過屍體,拍攝過程的影像,至今,在我睡不著覺的時候,仍會浮上心頭。最玄或巧合的是,在我當記者時,只要我做惡夢,隔天或過幾天,就一定會有災難新聞會讓我遇上。在我離開報社後有一段時間也是這樣:例如,有一次我夢到有人跳樓自殺,我感覺上是他殺,忘記是隔天還是再隔一天,報紙上就出現有人跳樓自殺的新聞。我那時一直在心裡喊:這不關我的事,我已經沒當記者了。(我在喊給誰聽啊)

  

    我很開心有機會讀到《不合理的行為》這本書,它是由英國戰地記者唐‧麥克林所寫的回憶錄,在他人生中,有廿年的時間參與當時世界重大戰役的採訪,他目擊了許多「剝奪、遺棄、死亡、災難、破碎的心靈與支離的身體等情景。」

    與其說唐‧麥克林很幸運地能在各戰場上活下來撰寫這本回憶錄,還不如說我們很幸運的可以讀到這本難得的戰事採訪懺悔錄。因為,許多優秀、偉大的戰地記者已死在戰場上,我們無緣得知他們的所見、所聞與所感。

   底下是關於唐‧麥克林及其年輕時的身影跟攝影作品的記錄短片:http://www.guardian.co.uk/artanddesign/2010/feb/07/don-mccullin-shaped-war-review

  

    我很喜歡《不合理的行為》的開頭故事,很有戲劇張力:一對好幾年沒碰頭見面的兄弟,在一處戰場不期而遇,哥哥是唐‧麥庫林,新聞攝影記者,吃飯的傢伙是相機,弟弟是麥可‧麥庫林,英國籍法國傭兵,吃飯的傢伙是槍砲。值得深思的是,這對兄弟對戰爭的看法大相逕庭。(我一直認為槍與相機還有電動玩具等器具的使用時跟男生「長大後會做的事」之間有某種相似性,或至少在大腦中有共同的行為反應區)(謎之聲:你不是需要一名腦科學專家證實你的想法,就是需要精神科醫生為你診治)

 

   唐‧麥庫林的教育程度不高,小時候展露出繪畫天份,他拍照憑的是直覺(我也是),讓他有機會進入新聞界的照片佳作就是他靠直覺拍出來的。而且他也說:他覺得自己靠刻畫別人的痛苦或悲劇工作。

    比起其他「有學問」的文字記者,唐‧麥庫林的記述很直白,他毫不掩飾自己在戰場上的怯懦與恐懼,以及拍攝那些殘酷畫面的不安與痛苦。《不合理的行為》附上一些唐‧麥庫林拍攝的佔地照片,照片上的主角大部分已死於戰場上。

    我不想在這裡過多討論作者在戰場上的經歷,我們是幸運的,不必真的知道作者的真實感受,但是他對戰爭的反省是值得重視的。

    《不合理的行為》與本讀書會相關的部分在倒數第二章。唐‧麥庫林所屬的報社處於轉變時期,高層不喜歡刊登有關戰爭的新聞及照片,傾向於朝商業、消費等方面發展,但是大半輩子在戰場上用命換取「真相」的唐‧麥庫林卻不認同,雖然他的心靈飽經戰場的創傷,家庭也因此破碎,唐‧麥庫林仍然認為他屬於戰場,可嘆報社不給他「真正的」事情做,於是唐‧麥庫林離開他服務十八年的報社。

    失業後的唐‧麥庫林找不到工作做,只好從事他看不起的廣告攝影,諷刺的是:他工作一天所得收入等於他冒著生命危險在戰場上奔忙兩個月的薪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ochamp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