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文章討論的是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所繪製的兩部漫畫《怪物》與《20世紀少年》,都是我在放假看的,至於心得則是回到部隊時,利用無聊的等待時光想出來的(看來當兵果然有許多思考的時間)。其中《怪物》已經出到18集全部完結,《20世紀少年》我目前只看到最新的第19集。雖然沒有看完後者,但是就兩者內容的深度遠超出一般的漫畫而言,我認為就算不知道《20世紀少年》的結局,但已經很可以拿來比較了。就分鏡的安排與劇情的佈局而言,後出的《20世紀少年》優於《怪物》,並且細心的讀者還可以在後者的後半部發現引導前者故事發展的思想源頭。如果單單只是討論漫畫劇情背後的思想,那麼兩者之間有著許多明顯的對比,粗分而言,《怪物》涉及的是個體的邪惡或是人內心中善惡的掙扎,《20世紀少年》則是討論由團體產生的愚昧與暴行。本文最主要處理的就是這兩項思想主題。
《怪物》的標題就是指出了這部漫畫的主要內容,但是整個故事並沒有出現我們一般所謂的噴火獸或大蟒蛇這樣的怪獸,最多出現的是善於操縱人心又冷酷無情的年輕人,這位年輕人是浦澤直樹所謂的「怪物」嗎?
《怪物》一開始是在講述一名年輕的天才腦神經外科醫生--天馬--反抗上司指示優先搶救達官貴人的命令,堅持為先送來的小男孩手術,導致天馬受到上司的責難而前途不保。但是不久之後,三位排斥天馬的上司居然在同一時間地點被毒殺,天馬也因為醫院內部的派系鬥爭而高升,結果天馬成為三上司兇殺案的最大受益者而成為最大嫌疑犯。十年後,天馬親眼看見當初他所拯救的小男孩在他面前殺人,並且還是多起兇殺案(包括當年三上司兇殺案)的頭號嫌疑犯,天馬心中不禁為自己行醫救人的意義感到疑惑,也為當初的行為感到後悔。
天馬所救的小男孩名為「約翰」,在《怪物》中,他即是怪物的化身。約翰不僅是冷酷無情的殺手,更懂得操縱人心。他最常上演的戲碼就是呼喚人心中的黑暗面,讓他們相殘殺或自殺。雖說天馬是約翰的救命恩人,但在後者的佈局與控制下,天馬不但成為數起兇殺案的嫌疑犯,也因為贖罪的心理,一路追趕約翰而成為約翰一連串恐怖活動的目擊者。
約翰雖然被設定為怪物的化身,但實際上所謂的「怪物」指的是人心的黑暗面。問題是,這樣的怪物是如何產生的呢?浦澤直樹在書中提供了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個怪物,出生就沒有名字,這個怪物後來一分為二,一個向東走,一個向西走,向東走的怪物一直尋找自己的名字,但是它只要遇到別人與告知自己的名字後就把對方吞下肚了,到最後它遇到了先前向西走的怪物,它也把它吃掉了,結局是,雖然怪物有了名字,卻沒有對象可以訴說。
由上述怪異的小故事來看,整個故事起於追尋,中間經歷一連串的摧毀與殺戮,最後結束於孤獨;至於其中的關鍵就是「名字」。
我們就從名字來進行討論,但只限於人的名字。一個人只要身處於社會團體之中,只要受人注意,就會有名字。名字是一個人方便受人記憶與討論的符號。一個沒有名字的人等於不存在於任何團體之中。
沒有名字的人即是受他人忽視的人。如果友人要像怪物一樣尋找自己的名字,這表示他要讓他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一個人若強烈地希望友人不斷在討論自己,這表示他必須要他人對自己有強烈的印象,並且還要讓他的名字亦於流傳於眾人之間。所謂的「名人」,不管是善是惡,之所以成名,即在於其所作所為讓人忍不住想提起他、討論他。當然,也有少數刻意隱姓埋名的人,但這些人不是願意完全脫離社會,而是不希望有人能夠透過名字而知道他過去的經歷,他們通常會另起新名字來開始新的生活。逐漸沒有名字的人是被所淡忘,一開始沒名字的人是被他人所遺棄。
約翰自小,父親就死亡,母親失蹤,唯一的親人是他的雙胞胎妹妹。「約翰」是他為自己取的名字。他與妹妹輾轉待過孤兒院與各個收養家庭中,後來他頭部中槍,被天馬所救之後,就與妹妹分開而消失無蹤。
約翰就某個層面來看,他是被遺棄的,其後來的所作所為即是在尋找自己的名字,也就是為了受到他人注意。約翰是痛苦的,他屢屢留言給天馬:「救我,我體內的怪物已經變大到無法控制了!」他之所以殺人,除了讓他人注意外,他的行為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操控人心的遊戲,最後找出使他受苦的元兇,待報仇後再意圖自殺。也就是說,他就像《聖經約伯記》裡的約伯一樣詛咒自己的出生。
約翰具有高度的智商,但高智商不代表會殺人。真正使他變成怪物的是他對於人心黑暗面的體認與對未來的絕望。使他受苦的元兇就是使他擁有如此體驗與絕望的人。對於人性黑暗面的認知,使他能輕易地使他人掉入煩惱的地獄之中,對於未來的絕望表示約翰沒有學到其他出路。約翰想受人注意,想得到名字,但是他不知道與人相處的其他方式,讓人感受到恐懼與絕望成為他與別人建立關係的唯一手段,欲受人注意的同時也影響著他人,最後的結果就是這些人自殺或自相殘殺。例如,約翰能夠用三言兩語讓一個小孩子難過到想從橋上跳下河去自殺;他小時後讓一所孤兒院裡的大大小小彼此猜忌與恐懼,最後僅有少數人活下來。約翰一方面讓天馬成為他罪行的目擊者,並且還留給他求救的信息,這表示他一方面在傷害人,另一方面則希望有人能拯救他,有這種情況的人一定是很痛苦的。
這樣的怪物其實是每個人都有的,每個人都有可能被怪物吞掉。有沒有解決或預防的方法呢?天馬是一名醫生,醫生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幫助他人。雖然天馬被迫流亡達十年以上,但是最後受他幫忙的人都會忍不住提到他、談起他,當他有困難時,有能力的人也會出現來幫助他:雖然天馬沒有刻意追求自己的名字,但是他的名字流傳於眾人之間。至於這是什麼道理,就請各位自己看完漫畫後慢慢想吧。
相較於《怪物》,《20世紀少年》討論的內容更廣,情節的佈局更複雜,能夠與《怪物》比較的地方在於,《20世紀少年》涉及的是由團體產生出來的惡,而不是個人的心理黑暗面。
20世紀少年》的故事大綱是,日本社會在20世紀末出現一個類似宗教的組織--朋友黨,其領袖是名為「朋友」的神秘人物。在小市鎮某一雜貨店工作的賢一發現朋友黨的所作所為其實是想要毀滅整個世界,但最令他感到恐懼的是朋友黨的各個破壞行動都按照賢一小時後與其兒時玩伴瞎扯出來的幻想計劃來執行。但是這整個社會的人都被朋友黨所蒙蔽了,他們都認為,加入朋友黨成為黨員是他們未來的希望,朋友則是他們心靈上的寄託。雖然賢一結合兒時玩伴想要追查朋友到底是誰,但朋友彷彿不曾存在於他們記憶之中一樣,他們無法回想出朋友到底是他們的哪一個兒時玩伴;賢一也與同伴們阻止朋友想要毀滅世界的計劃,但仍然屹立不搖的朋友黨後來不僅成為日本的執政黨,朋友也改寫了歷史課本,讓賢一派成為試圖毀滅日本的恐怖組織,朋友本身則變成世界的救星。
看得出來浦澤直樹試圖反省一般政治或宗教團體對於人類的影響:人在團體中其實是喪失反省力而盲目的。例如,常常看見一群機車騎士在等紅綠燈時,明明綠燈還沒有亮,但是只要有一位騎士等不及而先衝出去時,其他騎士也就盲目地跟著一起衝出去;我在部隊時有一次整排一起去福利站買東西,大夥買完東西後就在門口吃起東西來,我和其他四個人因為有事要在下午五點集合,其他人則是五點半集合,當我和其他四人離開時,其他人也就莫名其妙地跟著離開福利站了。
人是團體的生物,雖然自己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但其實總是受到團體的影響。因為眾人推崇的目標,我們就跟著追求那個目標,因為眾人鄙視某種事物或想法,我們就跟著鄙視那種事物或想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受人歡迎的影視明星或流行商品,他(它)們之所以受歡迎或流行大半是由於眾人盲目的追求。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hilochampion 的頭像
    philochampion

    造口業影評+無聊讀書會

    philochamp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