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閱讀書目:觀看的實踐(Practices of Looking :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作者:瑪利塔.史肯特、莉莎.卡萊特

譯者:陳品秀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091106

討論章節頁數:第二章〈觀看的實踐:、影像、權力與政治〉,頁6593

主題: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

 

補充資料:《列寧與哲學》〈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頁151至頁206

作者:阿圖塞(Lousis Althusser

譯者:杜章智

出版:桂遠流

年份:1990

    《觀看的實踐》頁72至頁75提到阿圖塞對意識型態的看法,引起我的興趣,

故在這文章中做一些簡單的介紹及討論。先從阿圖塞的〈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

國家機器〉開始,再接著討論《觀看的實踐》的問題。

  

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

 

◎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生產物品時,生產條件的再生產是必須的,不然生產活動就無法長久。生產條件包括生產資料(器材,原料等等)、勞動力及生產關係。生產資料的再生產是指補充缺乏的器材及原料。勞動力的再生產是給予工人薪資、休息時間使其能夠維持其生活與恢復勞動力。

  生產關係的再生產則涉及馬克思理論的關鍵問題,為了處理這個問題,作者先從「討論什麼是社會」著手。

  「馬克思把每個社會的結構設想為由一種特殊決定因素銜接在一起的『層次』或『領域』:基礎或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和上層建築,後者本身又包括兩個『層次』或領域:政治法律制度(法律和國家)和亦是形態(各種不同的亦是形態,宗教的、倫理的、法律的、政治的等)。」(頁157

  以上說法是種隱喻,好處及目的是可說明基礎對於上層建築的「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頁157至頁158)。

  馬克思主義傳統中從兩種思考方式處理這種決定作用:「(1)上層建築對基礎有『相對獨立性』;(2)上層建築對基礎有『反作用』」(頁158

  作者認為從「基礎與上層建築」這種隱喻無法有效處理這上層建築的相關問題:「有可能而且必須從再生產出發去思考上層建築的性質和存在本質的基本特徵。」(頁158

  在馬克思等人的論述中,國家被設想為:鎮壓性的機器。統治階級(資本家、大地主等)與國家機器往往狼狽為奸、沆瀣一氣,欺壓、剝削勞動階級,當情勢失控時,國家會出動軍隊予以鎮壓。

  但是這種將國家定義成「鎮壓機器」的理論,雖直接明白,卻侷促一隅,無法完全道盡國家的內涵,因此還要再增加一些東西。

  「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的問題上,我們可以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一向主張,(1)國家是鎮壓性的的國家機器,(2)國家權力和國家機器必須區分開,(3)階級鬥爭的目標在於爭奪國家權力,也是擁有國家權力的階級(或一些階級或階級的聯盟)根據其階級目標爭奪國家機器的使用權,(4)無產階級為了摧毀現存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必須奪取國家權力而且在第一階段要用一種完全不同的國家機器及無產階級的國家機器來取代它在隨後的階級則開始一個徹底的過程。及消滅國家的過程(國家權力和一切國家機器的消滅)。」(頁162至頁163

  作者認為以上就是他想要補充的論點,但是這些仍然是描述性的說法,需要更進一步進行理論探討。

  

  除了「國家是鎮壓機器」這種說法以外,還有一種國家機器,稱作「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頁164)。

  鎮壓性國家機器的特徵為以暴力來作用,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則以意識形態來產生作用;鎮壓性國家機器只有一個,但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則有許多個。(頁165

  例如,有宗教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教育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家庭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以及政治、工會、傳播、文化等等方面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頁164

  有一種說法是:鎮壓性國家機器在公領域發生作用,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在私領域發生作用。作者認為這種區分沒有道理,因為:國家是公共和私人之間任何區別的前提條件。

  在實際狀況中,鎮壓性國家機器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間的關係是相互支援的:鎮壓行雖以暴力為手段,但為了確保軍隊和警察能夠團結並持續行駛國家暴力,需要意識形態對他們產生作用;為了讓意識形態發生作用,有時需要以暴力為手段,例如學校及監獄的懲罰與規訓。(頁166

  由上,一個社會裡可能會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意識型態並存,它們之間可能充滿矛盾衝突,必須有一個站在統治地位的意識型態加以統一調和,國家才能常保統一狀態:「任何一個階級若不同時對亦是形態的國家機器並在其中行使其文化霸權,就不能長時期掌握國家權力。」(頁167

  因此:「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可能不僅是階級鬥爭的賭注,而且也是階級鬥爭的場所,而且往往是劇烈的階級鬥爭的場所。」(頁167

  對於「生產關係的再生產」,為了維持、保證剝削關係的再生產關係,暴力壓迫國家機器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都是必須的,但是以前站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靠教會及家庭發生作用,現在則靠學校教育及家庭來發生作用。

 

◎關於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沒有歷史」(頁178),「對馬克思來說,意識形態就是以唯一充實和明確的現實(即具體實在的個人實際地生產他們生活的這一具體歷史的現實)的白晝殘跡,建構起來的一種印象總和、純粹的夢、空幻和虛有。」(頁178

    意識形態是我們作出來幻想、夢,但又與現實有關。若要自這些幻想或夢挖出藏在背後的現實,就必須採取某些解釋,例如機械論式的解釋等等。(頁181

   「意識形態沒有歷史」的意思是:意識形態反映個人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亦即,「意識形態是個人同其真實存在情況的一種『展現』(Representation)」(頁181)若意識形態有歷史可言,那也只是它反映了個人與現實情況之間關係的歷史,但是意識形態沒有自己的歷史。

    即使是個別的意識形態,它的歷史是由階級鬥爭所構成的,它也沒有自己的歷史。(頁178

    意識形態是一種物質的存在,它總是必須存在於實賤活動中。不論是「觀念」的觀念或「主體」的觀念,都是在實踐過程中所構成的意識形態所構成的。

    但是:「除非通過主體和因為主體,否則就沒有意識形態」。(頁188

「只有在一切意識形態具有把具體的個人『構成』主體的這一作用(作用規定了意識形態)這個範圍內,主體範疇才構成一切意識形態。」(頁189

   瘋雲騎士雲:主體與意識形態的關係很有趣,我分別用棉花糖、甜甜圈跟颱風等來說明。

  若將主體比作棉花糖中間的竹籤,意識形態比作棉花糖,當棉花糖製作師傅必須拿著竹籤放在攪拌棉花糖的機器中,才能在竹籤上纏繞出一陀棉花糖出來。

  這個比喻可說明意識形態依憑主體而成形,但是無法說明意識形態構作主體。

  或者用甜甜圈來說明,將主體比作甜甜圈中間的洞,意識形態比作甜甜圈的麵體,甜甜圈一定要有中間那個洞,那個洞必須依憑麵體才存在。

    這個比喻雖有趣,但是無法呈現出意識形態的動態感。

    若將主體比作颱風眼,意識形態比作颱風眼周邊的暴風圈,我們知道颱風必須不斷吸收周邊的水汽、熱量才能持續存在與旋轉,颱風一形成,颱風眼也跟著形成,若有辦法讓颱風眼消失,暴風圈也會著跟著消失(這是很科幻的想法)。

  這個比喻雖可點出意識形態與主體之間的依憑關係,但是無法表現出意識形態反映了週邊環境的鬥爭狀態或歷史。

  以上是三種裝可愛版的比喻,講出來讓大家當笑話看。不必當真,也不用太認真。

  

  阿圖塞認為意識形態構作主體的狀況稱作「叫喊」或「召喚」。當你在逛街時,若聽到有人在喊:「喂!喂!」大部分的人以為哪是在叫他而回頭。

  當你回頭,就是主體了,意識形態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建構主體。

  而且,當你還沒出生時,你就已經被建構成主體了。怎麼說?當你還沒出生,你的家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姊姊都期待著你的到來,至少把你當作是一個對像來看待,這時你早已被當作主體來看待了。(頁193)

    作者最後用基督教來舉例。

    基督教是上帝信仰。對作者而言,上帝是大的主體(Subject),一般人是主體(subject)。

    大主體是獨一無二,比其他還要大的主體。「讓我們且把大的主體變成主體,大的主體本身變成一個大的主體的主體的這種複製令人讚嘆的必要性,譯解成理論的語言。」(頁197

    大主體透過反射複製自我,就是主體,例如上帝派遣他兒子,來到世上受罪,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造人等等,大主體需要主體。主體反過來,在大主體中建構主體,並進一步鞏固大主體。這是一種類似鏡像反射及再反射的現象。

  「意識形態複製的鏡像結構同時保證:

  1. 把『個人』建構成主體;
  2. 主體從屬於大的主體;
  3. 主體和大的主體互相承認,主體和主體彼此承認,以及最後是主體承認他自己;
  4. 這種絕對的保證:事事都是如此,而且在主體承認他們是什麼,按照這樣來行事的條件下,絕對保證凡事一切都會順利:阿門──『就這樣吧』。」(頁198

  這樣建構出的主體從屬於大主體,主體也是由自己做出來的:「(1)一種自由的主體性、主動性行動的中心、行動的主人和負責其行動的人;(2)一個已經從屬了的存在物,他從屬於上級機關,因此除接受奴役的自由外再也沒有任何自由。」(頁199

  此處所指的自由是服從的自由,因為透過儀式的燻習產生的服從及從屬,從屬於大主體來建構主體,故說「主體是由自己做出來的」。

  至於那些不服從或不從屬大主體的主體呢?放心,這種壞主體會有鎮壓性的國家機器予以鎮壓的。(頁198

  最後,一個社會裡,是有許多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但是只有從階級鬥爭的觀點來看,這些意識形態才有意義,也才能解釋最後具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的出現。(頁203)各種意識形態不是從國家機器中產生的,而是從階級鬥爭中產生出來的。(頁202

  

  瘋雲騎士雲:終於把阿圖塞的意識形態與國家機器讀完了。讀的過程不是很愉快,因為我想到一件事:我對馬克思主義不熟,對政治理論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我從來也沒仔細想過文化大革命或其他共產黨的種種是怎麼發生的。

  在閱讀阿圖塞文章時,我想到,我從來都沒把哲學或理論建構的能力當作武器,從來沒有。但是別人可不這麼想。

  對某些人來說,哲學或思辯能力是一種武器。

  我承認共產主義對於無產階級而言是很棒的思想武器,可以用它來批評資本家剝削勞工,也可以用來作為召喚勞動階級群起革命的共識。因為勞動階級大都不擅長建構理論,缺乏思辯能力,所以長期只能處於被欺壓的狀態,但是一旦有人以某種思想將其集合在一起,其力量不可小覷。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是一旦革命成功,原本掌握思想武器得以凝聚勞動階級的領導者,會變成統治者,他們會用另一種思想武器統治原來的勞動階級,而產生新一回資本家剝削勞動階級的狀況。

  若新的統治者胡亂作為,如任意制訂法律、玩法弄法等等,原來的勞動階級仍缺乏思想武器予以對抗,除非又出現能夠帶領勞動階級的領導者出現。

  歷史上,這種階級鬥爭不知重複了多少回。

  另外,勞動階級好騙,會被騙去發動革命,流血流汗,青少年也很好騙,看看文化大革命。勞動階級騙完,騙不動了,就找青少年。

  我也不知道我在嘮叨什麼,我只是想:言論自由是重要的,知識份子對當局的言論批評是重要的,少了這些,歷史可能會重演。現在是言論自由的時代,也是言論自由還蠻新鮮的時代,不曉得接下來會怎麼樣,因為歷史上好像沒有記載像現在這樣的時代。

  離題了,離題了。

  我們應該是要討論視覺文化的啊。

  在《觀看的實踐》頁74至75頁,作者提到:「阿圖塞的意識形態極具影響力,不過這些概念也可被視為機端剝奪行動力的。如果我們早就已經被指定為主體,並被召喚成為我們這種人的話,那麼社會變革就沒有半點希望了。換句話說,我們已經被建構成主體的這種想法,不允許我們認為自己在生活中具有任何的行動力。傳統意識形態觀念要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強調我們必須把意識形態想成是複數的。」

  首先,上述說法好像在暗示阿圖塞不認為意識形態不是複數的。但事實上,根據上面的討論與介紹,我們得知阿圖塞認為有許多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是從階級鬥爭中產生的,若說這些意識形態有歷史,也是其所處的階級鬥爭史。

  阿圖塞的「召喚」說,是討論意識形態如何構作主體,但是這不表示他無視階級鬥爭,而且革命或社會變革就是一種階級鬥爭。他對意識形態的討論背後就預設了階級鬥爭。

  因此,《觀看的實踐》作者說阿圖塞的想法會導出:社會變革沒有半點希望。對阿圖塞而言是不公平的。

  簡單討論到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ochamp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