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諸葛的《一代軍師諸葛亮》
書名:一代軍師諸葛亮
作者:朱大渭、梁滿倉
出版:麥田,2009年11月
無庸懷疑,我最近的愛就是這本書,趁案子結束後的新年假期,將此書一覽為快,雖恨不早讀此書,但人家也是去年年底才出版的新書啊。
本書分上下冊,共十二章五十二回,整整八百頁。上冊從諸葛亮出生到劉備過世託孤為止。下冊則偏重於描述分析孔明經濟、政治、軍事等等能力與貢獻。
這本書很有趣,與其說是從諸葛亮的觀點看三國歷史,還不如說是以戰略角度討論〈隆中對〉的形成與功過。上冊說明〈隆中對〉形成的歷史背景與缺失,下冊討論面臨挫敗的諸葛亮如何苦心經營,彌補過失,修正〈隆中對〉的缺陷。竊以為(愛現的用法),本書最大的賣點在於討論〈隆中對〉內容本身的衝突與不可實行,把這部分抽去,全書將繁蕪冗雜,食之無味。
〈隆中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策論,是劉備三顧茅廬,孔明不堪其擾深受感動、熱血沸騰提出的戰略方針。
《一代軍師諸葛亮》作者將此文分成四個部分:第一,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遇見天下三分的未來;第二指出了實現三分的途徑,用四個字概括就是「避實就虛」;第三,規劃了建立霸業的戰略;第四,提出了「興復漢室」的長遠任務。(上冊,頁390至頁392)
劉備按照諸葛亮的戰略,從歷經失敗挫折、顛沛流離,一步一步實現三分天下的霸業。
從提出〈隆中對〉到實現三分天下,歷經了十多年,諸葛亮的策略思考與實踐能力相當驚人。
但是這麼厲害的戰略計畫卻有著致命的缺點。簡言之,要實踐三分,蜀漢必須「跨有荊益」,再聯吳抗魏,但要命的是,吳蜀雖唇齒相依,然荊州也是東吳的門戶,劉備派關羽統領荊州,北抗曹魏,東吳將相無不坐立難安,深怕有一天關羽乘江東向,長趨直入。最要命的一點,劉備與孔明這對君臣,從來沒把東吳當敵人,以致後來東吳襲殺關羽,上演一齣「大意失荊州」。
這是第一個要命缺失。
第二個要命缺失,諸葛亮一直相信,劉備集團實踐三分天下、夾擊中原的基礎在於「跨有荊益」,因此一旦失去荊州,勢必傾力奪回,荊州與揚州緊密相依,蜀漢根據地益州卻四面環山,來往不易,運輸困難,可嘆劉備征伐東吳時又犯下兵家大忌,連營七百里以拒敵,戰事一來,前後不相應,蜀漢大軍幾乎全滅。
朱大渭與梁滿倉主張,〈隆中對〉內容本身隱含矛盾,因為荊州乃蜀漢、東吳必爭之地,「跨有荊益」又是蜀漢三分天下的基礎,一旦蜀漢佔有荊州,東吳就不可能與蜀漢聯手對抗曹魏,甚至還會兵戎相向。(頁403)
《一代軍師諸葛亮》下冊就在討論,諸葛亮如何運用他高明的政治手腕、軍事天才彌補、修正〈隆中對〉的缺失。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一代軍師諸葛亮》雖是「事後諸葛」,但也提出不可忽視的警訊:再高明、再完美的戰略也不能全盤接受,必須時時針對當下形勢與各種變因予以修正。
《一代軍師諸葛亮》是有趣、值得一覽的歷史讀物,內容綿密、紮實(又不是吃饅頭),讀完之後,令人深深感受到一代軍師諸葛亮的偉大。
底下請大家欣賞那篇名滿天下的〈隆中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