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地底三萬呎
作者:朱少麟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

 以前就在書市得知「地底三萬呎」這本「國產書」,不過因為窮及無聊,所以我都選擇其他比較合我「胃口」的讀物打發時間。我之所以後來將「地底三萬呎」帶回家,那是因為偶然在網路上發現介紹這本書的網頁把它介紹得「像是」一本奇妙的科幻小說,沒錯,我就這樣被騙了。不過,我在底下要討論的不是本人被騙的種種,而是這本小說中有我不喜歡的哲學「賣弄」。
 我並非不准作者朱少麟在小說中討論哲學,而是我發現「地底三萬呎」中某一段討論哲學的內容很「突兀」。所以,識相的,沒讀過「地底三萬呎」的讀者就趕快閃人吧。我為何要在部落格上做這些討論呢?也許真的是因為「窮及無聊」吧。
 「地底三萬呎」共分四章,每一章都以中某位角色作為主線,依序分別是帽人、紀蘭、君俠跟辛先生。在其他章節中,其餘角色的任務是「跑龍套」──協助推動故事情節。
 在每一章開始前印有篇章名的那一頁上都有許多「時間」與「空間」字樣做散落一地的圖案。
 到了第三章,跑龍套之一的「禿鷹」落了一套哲學出來:「好的,我必須先提及一個可敬又可悲的哲學家,性格很孤僻,髮型很狂野的那一位,他的著名理論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以我的心靈為真,世界為幻,因為整個世界是透過我的感官呈現,唯以我心作為它的存在基礎,如果抽離掉我的感官,整個世界的表象也就消失。【他】(筆者所補)只說了對了一半,遺缺的一半正好完全相反:『我是世界的表象』。『我是世界的表象』,他說世界是吾人思考的結果,我偏要說是世界在思考我;他說世界是以吾人的知覺作為呈現條件,我補充說,世界才是組成吾人知覺的必要條件。結合兩個結論,我為幻,世界亦不真,兩者同樣虛假,又相互依存,只有世界所產生的『某一個特定版本的幻覺』。」
 稍後,禿鷹又說:「沒有開始的同一個,因為沒有時間。」
 不得不說,以上的討論有誤用「幻覺」一詞的嫌疑。然後,我認為這理論也可作為電影「駭客任務」三部曲的另一種詮釋(不過,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我想討論的是:以上論點(姑且不論成不成立)為何會出現在「地底三萬呎」這本小說中呢?
 如果作者想在從事某種新型態小說,讀者閱讀此種類型小說時,讀第一遍會讀出某種故事,讀第二遍會讀出另一種故事,讀者甚至可以不按順序閱讀,甚至還可以自由重新組合、塑造角色的性格,更甚至,讀到最後讀者連自己是誰都忘了,這部小說就成功了。
 當然,「地底三萬呎」不是這樣的小說。
 要不然,或許讀者可以不按順序閱讀「地底三萬呎」,不同順序的閱讀都會發現故事情節及角色內心世界的不同層次變化,那麼不論是小說中的情節、世界及人物都是讀者在不斷探索、挖掘之後的幻覺──不論是書中的種種或是讀者內心的種種,皆是幻覺。
 是這樣嗎?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地底三萬呎」不符合第一種可能性。原因如下:基本上,「地底三萬呎」每一章的故事都以其中某一位人物作為敘事主線,某些章採取第一人稱觀點,有些採取全稱觀點,每一章的故事細節都可交互參照、互補,意即,每一篇章都是一張破網,讀者可從中獲取線索予以拼貼或纏繞交織成可以理解的「全貌」。
 但是不論是每一章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按照「時間」順序發展的,所以很難打破「時間」的限制,供讀者予以重新拼貼。
 好吧,對一本小說而言,我似乎太認真了,點點點。
 如果不能解決上述疑問,我會覺得,上述的「哲學討論」像是「天外飛來的一筆」。
 但我沒說「地底三萬呎」不好看,我反而覺得它好看,如果上述「哲學討論」能「修改」的話。
 是誰說過小說是「記憶與遺忘的藝術」?是張大春嗎?我忘了!
 是的,「地底三萬呎」的作者善用讀者的記憶與遺忘,以此構成了一部好看的小說。
 「地底三萬呎」的第一章就很好看,套句帽人的話來說是:「囂張。」
第一章針對垃圾與人性的的種種討論,有趣又帶勁,並且也以另一種方式描述符合帽人的內心世界。
 雖然作者沒明確說明,但是可以肯定帽人以前是「混過上層社會」的菁英,不幸淪落街頭,拾荒維生。帽人初入下層社會時,本來是極不適應的,後來,他憑著思想觀點的轉變,改變了他自己的外在行為,並順應面前不得不接受的環境。
 帽人原本站在社會的金字塔尖端,傲視眾人,突然摔落谷底後發現地底下(地底三萬呎之下?)是少有人知的倒金字塔,於是他卑躬屈膝、和光同塵潛入地下、抵達這蠻荒的金字塔尖端,卻也成了另一個「王」,翻轉視野,他依然傲視眾人。
 透過這奇異觀點看眾人的結果,不奇怪的人也會變得奇怪,不精彩的故事也會變得有趣。但是帽人無法講太多,為了「餵飽」自己的好奇心野獸,讀者只好不斷翻頁往下閱讀,不確定的結局(或沒有結局的結局)加上記憶的疏忽,結果就是將「地底三萬呎」翻來覆去好幾次。。
 不斷反覆閱讀書中情節及角色之後,我反而覺得有點不斷重複,或也可以這樣說:眾角色在我心中不斷輪迴,我也在眾角色中輾轉反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ochamp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