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閱讀書目:觀看的實踐(Practices of Looking :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作者:瑪利塔.史肯特、莉莎.卡萊特

譯者:陳品秀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091106

討論章節頁數:第一章〈觀看的實踐:、影象、權力與政治〉,頁41至頁43

主題:社會建構論

 

補充資料:《科學與世界之間:科學哲學論文集》〈第六章:社會建構  

        論中的實在〉

作者:陳瑞麟

出版:學富文化

年份:20039

 

  《觀看的實踐》頁32提到:「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不斷爭論再

現系統到底是不是這個世界的反射,就像鏡子反映出形體的擬態或仿

象那樣,抑或事實上我們是經由這些我們所部屬的再現系統來建構這

個世界和其意義。根據社會建構論者的觀點,只有透過特定的文化脈

絡才能為物質世界製造意義。這有一部分得藉助我們使用的語言系統

(例如寫作、演說或影像)來完成。因此,物質世界只能透過這類再

現系統獲取意義,也才能被我們所『看見』。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並

不只是再現系統的反射而已,我們的確透過這些再現系統為物質世界

建構意義。」

 

  《觀看的實踐》此書末了頁414的名詞解釋如下介紹「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1980年代首先出現在一些領域裡的用詞,在它最一般性的曾刺上指的是,被稱為事實的東西其實都是社會透過意識形態力量、語言經濟關係和其他因素建構出來的。這種取向認為,事物的意義是源自於它們如何經由影像和語言這類再現系統建構而成,而不認為有獨立於人類詮釋的意義存在。於是,我們只能透過這些再現系統為我們的周遭世界賦予意義,而這些再現也確實為我們建構了物質世界。例如,在科學研究中,社會建構論者會檢驗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社會因素(階級、性別、意識、形態等)。

 

  我對上述兩段話中的「事實上我們是經由這些我們所部屬的再現

系統來建構這個世界」及「這些再現也確實為我們建構了物質世界」。

  如果社會建構論果真如《觀看的實踐》作者介紹的這樣,最後會

如下的結論:這個世界是由人類的心靈及包含的其意識形態、藉其運

做的再現系統所建構出來的。

  這種講法跟電影「駭客任務」情節類似,請參考: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Matm0884053

  而且《觀看的實踐》作者好像也贊同這種論點,「於是,我們只

能透過這些再現系統為我們的周遭世界賦予意義,而這些再現也確實

為我們建構了物質世界。」

  這不是很奇怪嗎?我們一直相信世界是獨立於我們的心靈而存在的,現在居然有人宣稱「這世界是由我們的心靈『建構』出來的」。如果這主張是何合理的,為什麼我不能靠心靈的能力把我自己變得更漂亮一點、更富有一點呢?

  我將援引《科學與世界之間》作者的論述來討論這個想法,我相信《科學與世界之間》作者應該不會反對我在讀書會中介紹他的著作。

  《科學與世界之間》頁222提到:「『自然之鏡』是十七世紀以降現代科學的最高目標。」科學家相信世界獨立吾人的心靈而存在,意即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科學家只要運用理性、客觀的操作程序等等,就能把握世界構成及運作的真相,意即科學能「忠實地反映出自然世界的『實在』。」

  《科學與世界之間》有許多理論源頭,也有不同的詮釋面向,為討論關於「實在」的問題,作者將社會建構論的相關論旨簡化如下:「(1)『建構』即『磋商』或『折衝』:經磋商折衝後產生共識。(2)磋商的參與者不只是科學家或科學家社群,而是整個社會:折衝過程的相干因素也不只是理性,還包括利益、價值、權力、意識形態等等。(3)不僅科學知識,『科學事實』也是社會建構的,不存在中立於不同的學理論或科學概念的『學事實』。」(頁225

  若上述主張成立,那麼就不存在所謂的客觀事實,所謂的科學事實是「社會性的約定產物」。(頁225至頁226

  這樣一來,也沒有所謂的客觀世界或客觀實在,我們一向認為理性、客觀的科學知識,只不過是由社會共同協商出來的約定。所謂的客觀世界或獨立於心靈而存在的實在,不過是我們自欺欺人。

  至於科學家則認為社會建構論者一定是瘋了,才會有這種想法。

  撇開中間一大堆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閱讀《科學與世界之間:科學哲學論文集》這本書。底下簡單說明有關本讀書會的問題。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社會建構論者都認為沒有客觀世界,有些科學家可能也誤解了社會建構論。社會建構論所反對的是:「社會建構論者拒絕科學知識是『自然之鏡』:科學知識系統裡的概念,和自然界的對象有一一對應的關係。社會建構論者認為科學知識以一整個概念系統為單位而和自然接壤,自然有足夠的彈性可以容許許多概念系統並存,而這些知識系統是來自不同社會文化的建構。」(頁238

  讓我們回到《觀看的實踐》頁32,該書作者提出:「這個世界並

不只是再現系統的反射而已,我們的確透過這些再現系統為物質世界

建構意義。

  由此,很清楚可以看出該書作者接受這個世界是由再現系統的反射。但是這個主張會讓社會建構論者陷入「世界是由社會建構出來的」

的奇怪主張,導致科學不具客觀基礎,或者是科學知識是由吾人所共同磋商的產物。   

  也許有些人可以接受這麼強的立場。

  社會建構論也可以變成底下這種想法:我們依賴語言文字等再現系統理解、描述這個世界,並與他人進行交流,這個再現系統是由一整個概念系統,並由社會文化所構成,當吾人利對世界進行科學研究,其中使用到上述再現系統時,所得出的科學知識或多或少會受到再現系統中的價值觀或文化所影響。

  也就是說這個版本並不主張世界或事實是由吾人的再現系統所構成,但主張「意義」或再現系統的構成是由社會所構成的。

  但是,如果有人要認真討論「事實」是不是具有客觀性時,那就另當別論了。我舉個例子,像貨幣,新台幣100元,我拿100元鈔票去購物,這100元對我而言是某種「事實」,但是這個事實卻由社會所建構出來的。

  有興趣的人再另行討論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ochamp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