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這篇文章是近來我閱讀視覺文化相關書籍及其他閒書後的相關研究筆記,內容並不完整,急著寫這篇的理由是,圖書館的書到期了,今天就要還(真會拖),然後,其他的寫作計畫沒有靈感支援。雖然只是筆記,但我希望將來有機會繼續完成這份作品,倘若我不幸沒有這個機會,也希望有人能夠完成它。(我是不是太慷慨了?)

    我先感謝 小妖推薦給我的讀物《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這本書除了讓我意外地解決了一些關於原住民歌謠的疑惑,也讓我偶然地發起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我也很訝異有人,指胡萬川,可以把民俗寫得這樣好玩。如果這社會有某些人的文化研究,哪怕只是一點點的、走出封閉洞穴的進步,也都要感謝這樣因為交流所獲得的機會。我很喜歡做這種交流。現在我就把我的心得筆記告訴你們。

 

書目: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

作者:胡萬川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年份:民國931

討論文章:謎語的多元文化意涵

頁數:頁169至頁188

    〈謎語的多元文化意涵〉作者認為,謎語起於人類實際生活需要,原古人類知識有限,對未知之物常心存畏懼,因此狩獵漁耕、言行舉止常有許多禁忌,例如西伯利亞某些地區的獵人不敢直稱獵事,以比喻或寓意的方式間來接指稱,或以替代性的隱語來傳達。(《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頁174至頁176

   〈謎語的多元文化意涵〉作者又介紹,西方學者指出謎語不只是生活中的娛樂,還有其他的作用與應用場合,大致可分成六類:「一是啟蒙儀式,(又稱成年或入門儀式)及死亡儀式中使用之謎,二是婚儀使用謎,三、師生交互對答,四、接待儀式──賓主交互用謎,五、其他文學類如敘事詩或小說中(即文學作品中)之謎語,六、休閒娛樂之猜謎。」(同上,頁173)以上只是其中一種分類。

    謎常常出現在宗教儀式中,例如「印尼西裡伯斯Bolang Mongondon地方的人除非村中有死人,否則不准說謎猜謎。」「在布列塔尼(Brittany)也有類似的作法,當地老人習慣在死者送葬親友回去後,坐在墓碑上出謎互猜。這種場合的迷事,為的是迷惑惡靈,使不能出而為害。」(同上,頁177)《舊約聖經.士師記》裡也描述了力士參孫的婚禮謎語(頁180

    謎也常出現在歌謠文學中,這種有一部份是為了引導學童學習知識,另一部份是為了宗教因素的避諱。

    神話傳說故事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競謎,競謎是指以謎題作為生死等等的賭注。例如,傳說中的伊底帕斯王答對斯芬克斯的謎語,斯芬克斯因此跳崖自殺;在伊底帕斯王身上還有一種謎,即神諭之謎。(同上,頁185至頁186

   

在宗教層面,作者指出,「謎之所以為謎,即在於其『難題的迷惑性』,而『難題』的開解,一方面既代表知識的獲得,另方面更代表障礙的掃除。」(頁179

 

上述引言中,《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作者指出了謎的特徵,與謎在宗教儀式中的引伸意涵,但是並未指出謎的宗教意義。

 

底下,我要從宗教哲學的角度來討論謎與宗教的關聯。

 

    我們先從宗教來談起。

    宗教不是一種客觀知識,也不是主觀感受,它是以現實(凡界)為出發點,但指向超越界(聖界)的活動。「宗教源自人們對聖界與凡界的區分所作的進一步反省;這種區分在初民時代以略見端倪了。」(DupreLouis  著,《人的宗教向度》,頁19,幼獅文化出版)「……宗教態度的兩大特質:對經驗世界無法心滿意足,以及對終極解脫抱著無限希望。」(同上,頁17

    宗教活動或態度必須時常保持「轉化」,即不滿足於將宗教感受或啟發停留既有階段,否則原來的宗教會變成世俗的習慣、慣例,甚至因此失去原有的神聖性。

    另一種說法是宗教信仰不只是知性層次的信念:「信仰一項包含信念,而信念使信仰與知識有別。但是,信念主要屬於知性層次;而信仰則是較為整體的契入,只在形式上由一知性行動所決定。信仰是整體人性的回應,涵蓋了意志的、情感的、與認知的要素。」(頁44)聖界(超越界)不只是人類的認識對象,因為聖界不在經驗界中,但是能藉由宗教層次的轉化態度臨現在現世。可是,一旦試圖將其留在現世,又會因其失去「超越性」而失去原有的「神聖性」。

     宗教言語的特色就在於其指涉的不是客觀對象,而是超越界。(同上,頁197

 

     謎之所以能與宗教有關聯,乃在於,謎一開始以隱而不顯的姿態指引一個民眾尚未把握到的對象或知識。如果說這對像或知識與超越界有關,這種說法還不足以表現出謎在宗教活動中的迷人之處。

    謎語的迷人之處即在於邀請,邀請猜謎者從未知到達、跨入已知,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滿現實經驗而進行的一種轉化作用。

    猜謎本身也是一種整合作用,猜謎者必須整理謎語本身文字的表面意涵,再對照實際或非實際的事物來尋找謎底。這個過程是一種知識的連結與統整過程。猜謎成功者會對原有的世界產生新的思維或觀看方式。我相信這方面的題目可以從針對譬喻的研究再做更深入探討。

   宗教本身具有統合的特徵:「假使宗教喪失了其他價值之能力則註定要歸於消亡。信仰若非生命之全面統合的要素,就是純然虛無。」(頁23)我們可以視這種統合作用視為宗教人類生活之所以重要的理由。另一方面,當某個謎(謎底)涉及到超越界時,它就與宗教掛勾,具有宗教性。此時,謎本身的「邀請猜謎者從未知跨入已知」以及「統合功能」都有助宗教層次的轉化。

   換句話說,當謎沒有涉及超越界,它仍具有轉化、統合的功能,但不具有宗教意義。

 

   最後,我要討論的是謎的召喚作用。

 

   這裡討論的「召喚作用」不同於阿圖塞的「召喚作用」。舉例來說,阿圖塞所謂的召喚作用就像是:你走在街上,有人突然叫了一聲,「喂」,然後你就回頭。

    阿圖塞將這種「召喚」概念運用在討論意識型態的作用上,例如,教會的宗教儀式就是這種藉由例行活動來建構主體,強化既有意識型態。(阿圖塞(Lousis Althusser)著,《列寧與哲學》〈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頁151至頁206),頁194至頁195

    關於阿圖塞對意識型態的討論請參閱:http://philochampion.pixnet.net/blog/post/5452695

    我在這裡不客氣地講,阿圖塞的「召喚」概念有點像是「馴化作用,或馴服作用」。

   

    然而我在這裡想討論的「召喚」,是一種「邀請」。例如,當某人面對一道謎題時,他的理性直覺告訴他自己,雖然他目前沒有解開謎底,但是他「相信」自己能夠解開,這是猜謎者主體的感受。我所要討論的「召喚」是另一種感受:相信自己能解開謎底的猜謎者,似乎能感受到謎的邀請,謎在對他傾訴,而且其他人都聽不到這種邀請或召喚。

    猜謎者在解謎過程中,必須進行知識上的分析與統整,一旦他解開謎底的瞬間,他會經歷一種「轉化」的作用,藉由「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他好比來到了另一個世界,他與世界之間發生一種新的連結關係,當然,他身處的世界並沒有改變,但是他對世界的理解再也跟以前不同。

    另一方面,藉由解開謎底,猜謎者變得跟其他未解開謎底的人不同,他獲得新的知識、新的理解,他被謎所註記,獲得某種認可,他變得與眾不同,或者他好像被獲准成為某個團體的一員,即使這團體可能只有他一人。

    這種召喚也是謎之所以與宗教發生關聯的理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ochamp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