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歡迎大家參加自high影展,這次的主題是導演克理斯多福諾蘭所執導的電影。上一次我們已經討論過「針鋒相對」,請參閱:http://philochampion.pixnet.net/blog/post/5830453

     今天,討論的是「蝙蝠俠:開戰時刻」,基本資料如下:

片名: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導演:克裡斯多福諾藍
編劇:大衛葛爾
演員:克裡斯丁貝爾
           
米高肯恩
           
連恩尼遜
           
摩根佛裡曼
           
蓋瑞歐德曼

    我在寫這篇文章時,不夠自嗨,所以這是篇「嗨度」有點低的文章,敬請見諒。這時候就要聽「新天堂樂園」的電影配樂了,真是撫慰人心啊。

    「蝙蝠俠」這部由漫畫卡通改編的娛樂電影,先前已被好萊塢「消費」好多次了,我沒看過多少,但聽說不論票房或內容似乎都每況愈下。「蝙蝠俠:開戰時刻」是導演克裡斯多福諾藍重新打造、詮釋的版本。

     因為是從漫畫改編的,這部「首部曲」仍然遵守傳統英雄漫畫的「善惡二元論」。傳統漫畫的「善惡二元論」很簡單,好人永遠是好人,而且主角一定要是好人,壞人一定要非常壞,天生的壞,沒有理由的壞,藉由壞人的壞來凸顯好人的好,好人的好也沒有理由,天生的好,非常的好,壞人就算做好事也一定有邪惡的動機,好人做的壞事一定是不得已或不小心的。

    這種善惡二元論簡單到小朋友看卡通、連續劇時,還沒搞清楚劇情在演啥,都總會先指著戲中演員問:壞人是誰,好人是誰?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除了善惡二元論,導演重新打造蝙蝠俠時,試圖以大量寫實的手法,場景、運鏡跟對白的設計,以及深刻描寫男主角從普通人變成正義英雄的心理轉折,讓我一開始錯以為這是部驚聳犯罪電影,而不是傳統英雄娛樂片。

    在塑造男主角布魯斯偉恩的性格時,劇本以「恐懼、克服恐懼、成為恐懼本身」三個階段陳述蝙蝠俠的誕生史。

    這種角色成長史,加上一開始莫名其妙出現的忍者大師,一看就知道是在「參考」類似華人武俠小說的模式:一開始,男主角目睹父母遭人殺害,男主角經歷一段奇遇,習得忍者武術之後,回到高譚市化身為蝙蝠俠主持正義。

    隨便舉個例子,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主角張無忌的父母被六大門派相逼之下自殺身亡,張無忌少年時有一番奇遇習得醫術跟絕世武功後,又統領明教解救六大門派,力抗蒙古大軍等等。

    是不是很像?

    善惡二元論,寫實手法,加上武俠小說式的人物塑造,基本上是很傳統的英雄娛樂電影架構。但壞就壞在,劇本在蝙蝠俠的性格塑造上,前半部的對話及反派的演出沒有太吸引人或爆炸性的演出,顯得很悶。好在,後半部藉由電影特效,將男主角變身蝙蝠俠後成為恐懼本身的形象轉變視覺化,例如原本是男主角恐懼的蝙蝠,結伴成群撲天蓋地飛來成為蝙蝠俠後援部隊等等,這些特效加上刺激的追逐對戰場面,才將整部片從沈悶的危機解救出來。

    現實的場景,深刻的主角性格刻畫,「蝙蝠俠:開戰時刻」理應是個好作品,但壞就壞在反派為惡的動機設定。

    反派之所以要摧毀高譚市,理由是高譚市越來越墮落,宛如罪惡之城,理應被毀滅,至於反派之所以為反派,是因為他老婆以前被歹人所殺……。相對於布魯斯偉恩性格的深刻細膩描述,反派的動機顯得很膚淺可笑。

    不是說反派的動機要設定的更好,而是,合理的動機設定除了是讓觀眾理解劇情外,另一種功能是將人性賦予戲劇角色,越清楚的動機會讓觀眾理解甚至同情劇中人物。

    所以,「蝙蝠俠:開戰時刻」反派動機的缺點不是說得不夠多,而是只說一半,反派妻子遭人殺害,卻又剛好威脅了男主角的性格發展的劇情。如果觀眾不能打從心中討厭反派,那麼就無法享受當蝙蝠俠化身為恐懼本身時,帶給歹人恐懼時的哪種復仇快感。

    關於類似暴力復仇電影的討論,請參考「造口業影評之葉問之警察故事」:http://philochampion.pixnet.net/blog/post/3848160

    相比之下,續集「蝙蝠俠:黑暗騎士」裡反派小丑的犯罪動機就很讓人摸不著頭緒,因為他是瘋子,瘋子是不可理解的,也讓人更感到恐懼。「蝙蝠俠:黑暗騎士」對反派動機沒有太多描述,最多呈現的是一團迷霧,效果反而更好,理由很簡單,其實只是回歸了善惡二元論的基本架構後又多了點瘋狂。

    (好啦,我承認這篇的內容很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ochamp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